日期:2025-07-08 浏览:50作者: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
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 傅霄潇
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于2008年在上海成立,通过曼彻斯特大学国际在线混合式教育,为中国地区的个人、企业和机构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及培训,为曼彻斯特大学在华校友提供终身学习及职业发展平台,与中国合作伙伴携手助力社会和经济发展。
近日,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傅潇霄在接受《人物对话》栏目专访时,系统阐释了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如何以创新理念构建“无边界学习生态”,并分享了其对未来领导者培养的深刻洞见。
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 傅潇霄
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的故事始于2008年。彼时,傅潇霄带领团队在上海创立曼彻斯特商学院中国中心,就此开启了百年名校在华发展的全新篇章。2016年,中心正式更名为“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”,标志着其从单一商学院教育向综合性教育平台的升级。
经过十七年深耕,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始终致力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,也积极支持中英两国文化、教育、商业的交流与合作。现已跃居曼彻斯特大学第一大海外中心,培养了三千余名高级职业经理人及企业家。
在傅潇霄看来,终身学习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套“随时随地、跨界互联”的学习生态,“只有当教育真正打通地域与时间的边界,才可能让“学习”成为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习惯和动力。”
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,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
模块化课程设计:中心采用“线上+线下”结合,让学习者可以根据职业发展阶段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,真正做到随需而学、随时而学;
跨界师资团队:开展线下工作坊,英国教授与中方行业专家共同授课。如“全球战略管理”课程由曼大教授讲解理论框架,再由中方企业高管分享本土实践案例;
数字化学习平台:学员可通过AI推荐系统获取个性化学习路径,并可反复观看课程视频。平台提供线上论坛、虚拟教室等功能,支持学员与导师、同伴的长期互动;
校友终身社群:中心每年举办校友聚会、高端对话等活动,帮助已毕业的学员保持网络联系、分享最佳实践,形成一个跨地区、跨行业的终身学习共同体。“这种社群力量,让学习者在职业不同阶段都能得到启发与支持。”傅潇霄表示。
随着AI越来越深入参与到商业分析与决策之中,对于管理者核心能力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化。沟通、团队合作、领导力这三项传统能力,并没有被削弱,反而在AI时代变得更加重要——但它们的内涵和形式需要重新理解与定义。因此,面对AI对商业世界的颠覆,傅潇霄提出管理者需具备三大“新”能力:
沟通:从“人对人”转向“人-机-人”的桥梁能力,既要理解技术语言,又要传递人文关怀。例如,在“AI伦理与治理”课程中,学员需学习如何向非技术背景的高管解释算法偏见问题。
团队协作:从“人组队”转向“人机共创”的协作模式,建立跨文化、跨领域的协作机制。中心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“人机协作模拟沙盘”,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练习管理AI团队。
领导力:从“控制中心”转向“赋能型与伦理导向”的引导力,通过伦理判断与心理安全营造,激发团队创造力。
傅潇霄强调,“在AI时代,沟通是一种‘多模态的信息桥梁’,合作是一种‘跨界与人机共创’,领导力则是一种‘融合技术敏感与人文温度的责任’。这些能力的‘升级版’,正是未来商学院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方向。”
正是洞察到地缘政治风险对企业决策和全球治理产生的深远影响,傅潇霄提出,商学院必须承担起双重使命:既要锻造管理者驾驭复杂商业系统的硬实力,更要培育其引领价值创造的人文自觉。
在商业智慧层面,课程设置地缘风险识别、多元场景演练等模块,通过跨国经营真实案例模拟文化碰撞;同时,项目深化可持续战略思维,引导学生超越短期财务目标。在人文关怀维度,将跨文化理解、ESG伦理、企业社会责任嵌入核心课程,践行“Think Global, Act Local”理念。
傅潇霄表示,“真正卓越的商科领导者,不是‘站在世界中心呼风唤雨’,而是能在不确定性中‘看见他人’,在冲突中‘寻找共识’,在复杂中‘做出负责任的选择’。”
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正是通过教授价值引导及校友榜样力量,帮助学生看到:成功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,更是如何用影响力服务他人、服务社会。这种培养理念与曼彻斯特大学“知识、智慧、人文”的百年校训一脉相承。
面对本土商学院崛起,傅潇霄阐释了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的差异化优势:
全球教学网络让学员可灵活赴曼彻斯特、新加坡、迪拜等中心交换学习,在跨国模块中淬炼跨文化领导力,所有教学标准、评估体系与英国总部完全一致,确保质量全球统一;独创的曼彻斯特教学法(Manchester Method)以小组协作、商业模拟项目驱动知识转化,学员通过“商业挑战项目(Business Simulation)”直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战略建议、组织变革或业务创新;中心拥有强大的跨国教学资源,但也非常重视本地化融合,课程由英国教授领衔授课,在项目设计中引入诸如中国企业国际化、ESG在中国语境下的挑战、AI治理中的中西比较等模块,形成“全球框架+本地深度”的教学能力;覆盖核心行业的校友生态形成高价值协同网络;而将责任领导力、可持续发展融入课程的价值观体系,正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度契合。
“我们不追求规模最大,但始终追求质量、深度与长期价值的最大化。”傅潇霄强调。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以“全球资源、本地理解、跨界融合、终身支持”为四大支柱,构建出多层次竞争壁垒。
如何赋能学员持续成长?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构建了三维赋能体系:
(一)全球师资网络:从“知识传授”到“思维启发”的引路人
中心依托曼彻斯特大学的全球教学网络,持续引入来自英国总部高水平师资。
(二)企业资源对接:打造“实战场景”与“职业跳板”
中心与多家跨国公司、行业龙头、创新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赋能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,更体现在学习转化与职业发展路径的对接:
(三)校友网络赋能:激活“终身学习+价值协同”的共同体
截至目前,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已建立了一个涵盖3000+在华高管的高质量校友网络,使其成为学员职业成长坚实的后盾:
“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不仅是一个教学场所,更是一个终身成长的平台,一个跨界连接的生态系统,一个激发领导者潜能的赋能引擎。我们相信,只有当知识、人脉、实践、价值观真正融合在一起,教育的影响力才能延续一生、跨越边界。”傅潇霄如此定义中心的核心理念。
谈及未来,傅潇霄用三个关键词锚定了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的发展方向:融合(Integration)——深化中西教学融合、产学研三螺旋协同;赋能(Empowerment)——支持个人职业跃迁与企业组织变革;共创(Co-creation)——与学员共建内容,与企业共塑行业标准,与校友共育学习生态。“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的未来战略,是一个走向融合化、赋能式、共创型的国际教育平台。我们不仅要连接世界,更要连接未来。”
最后,傅潇霄寄语未来管理者:“真正能陪伴你一生的,不是一纸文凭,而是不断学习、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。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学历只是起点,终身成长的心态与能力才是你穿越周期、引领未来的真正底气!欢迎加入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MBA之旅,与全球思想同行,在变革中锻造具有远见与担当的未来领导者!”